正蓝旗满蒙汉都统衙门遗存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随着社会的发展,清八旗制度也在不断演变。首先,“八旗”是清代社会结构与军事建制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到中后期已经演变为这一特殊组织形式的统称,所以这一组织里以民族为基础编制的满洲部队、蒙古部队和汉族军队,分别被称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必须放在前边才能准确表达这个含义,清朝的文书和口头表述也都是这样称呼的。近代,大量的文字把“八旗”放在后面,称作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其意义就被混淆了。举个例子,比如汉军从来没有过八旗组织,只有八旗组织里面有一部分汉人组成的军队。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时期,由女真民族首领努尔哈赤统率,逐渐强大,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把自己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组成军队,先是四旗,即四种颜色的旗子。后来,人数增多,变为八旗,这便是八旗的由来。满族人都编入旗内,都称为旗民,也称为在旗的。由于满族全部编入旗下,所以,便出现了凡满人都是旗人之说。
但旗人并不都是满人,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后金天命九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天聪三年,皇太极把蒙古五牛录扩编成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又把两旗扩编成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八旗满洲之内,成为家奴或拖克索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时,为扩大兵源,从为奴的汉人中抽出一些壮丁,其所需马匹器械由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其壮丁家为汉军户,对汉军户有优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迁入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对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
天聪七年二月,明朝辽东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军从山东登州前来辽东投奔后金。皇太极对他们来投非常重视。当他们来到沈阳城郊时,皇太极在浑河岸边亲自迎接,行满族特有的抱见礼,可以说是非常之举。为与满洲八旗有别,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镶皂旗帜,即白旗镶黑边,受皇太极直接统辖。这是第一次出现打着有别于满洲八旗旗帜的汉军。汉人既然可以编成军,皇太极决定自己建立汉军,下令从所属的满洲八旗的汉人壮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组成一旗汉军,这是皇太极组成汉军的开始。随着军队的发展,崇德二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又过五年,崇德七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八旗汉军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因此,应说旗人是由满、蒙古、汉三族人组成的,而不能说旗人都是满人。
八旗都统衙门始建于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当天雍正帝给和硕庄亲王允禄等下达谕旨:“和硕庄亲王、内务府大人来宝,现今八旗并无公所衙门,尔等将官房内,拣皇城附近选择八处,立为管旗大人公所,房舍亦不用甚宽大。”此事在《清世宗实录》亦载:“命以官房八所,为八旗大臣等公衙门。”八旗都统自此始设正式固定的公所衙门。
我曾经介绍过位于新文化街的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旧址为目前的135号和137号。其中135号是否为都统衙门建筑遗存至今还存在争论。这处都统衙门建筑遗存应该是目前北京保存相对完整的清八旗都统衙门旧址了,其他地方大部分已经拆除或重新翻建,失去了原有的结构。
八旗的都统衙门遍布北京城各地,在位于东城区的本司胡同,有一处正蓝旗的都统衙门遗存。如果不仔细寻找,很容易错过。
本司胡同位于东四南大街路东,东起东花厅胡同,西至东四南大街,南有支巷通内务部街,北与西花厅胡同相通。我们单位的财务张经理曾经就生活在这条胡同的28号,其中通往内务部街的那条巷子最早叫西八宝胡同,当时仅有两户,后来撤销了这条胡同,并入了内务部街,胡同东段路南基本被二中给占据了。
本司胡同在明朝属黄华坊,称本司胡同,俗讹称粉丝胡同,因明朝教坊司在此,故名。清朝属镶白旗,沿用旧称。明教坊司属宫廷内府,官妓院属教坊司,管辖宫廷音乐、戏曲活动。《骨董琐记》称:“本司胡同,本司者,教坊司也。顺治初,沿明制,设教坊司。凡东朝行礼筵宴,用领乐官妻四名,领女乐二十四名,女乐由各省乐户挑选入京充补,随钟鼓司引进,在宫内排列作乐。顺治八年,停止教坊司妇女入宫承应,用太监四十八名。顺治十二年,仍用女乐,至顺治十六年,复改用太监,遂为定制。雍正七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教坊之称遂永从革除。”道光七年,教坊司改为升平署,隶属于内务部,地址设在原南府。宣统三年,清王朝被推翻,升平署解散。“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二条,后恢复原名。
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衙门的建筑遗存位于本司胡同西口的一片楼群中。老门牌为33号和34号。分两组建筑群,满蒙和汉军。据《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一》载:“雍正七年奏准,将东四牌楼灯市口大街本司胡同西口官房一所,共五十三间,作为三旗都统衙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859、《嘉庆一统志·京师四》、《畿辅通志·帝制纪·京师一》、《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衙署》亦均有相应记载,可见衙署位置一直相沿未变。后来此都统衙门遗存改建为“北京东华制浆造纸企业集团”的办公用房,周边还建起了几栋居民楼,这一点已经和我们张经理确认过,这个纸张厂就是过去的都统衙门建筑遗存。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八旗都统衙门全宗》第681号中,收有一份民国年间《秘密调查八旗都统衙门二十四处大略情形》档案。该档案按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黄、镶蓝、正红、镶红八旗顺序,分别记载了24处都统衙门的地点及现状情况。尤其重要的是,上述清代相关文献记载的八旗都统衙门地点,只具体到某某街道胡同,而院落的位置却难以确定。
在档案中记载,正蓝满、蒙都统署:东城本司胡同33号。现已新修,并存军用大车,有军人看守。不克入内,故不得绘具草图。正蓝汉都统署:东城本司胡同34号。现有军人看守,不克入内,故未得绘具草图。由此可以得知,这处遗存的正蓝旗都统衙门在民国的时候基本上为军用,因为没有历史图片和手绘草图,顾无法得知当年的样貌。而如今都统衙门建筑遗存仅剩院内一座老房,其他全无。另外此房无法得知是归属满蒙还是汉军。只能用正蓝旗满蒙汉都统衙门建筑遗存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