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智义胡同刘春霖旧居
西智义胡同位于长椿街北边儿,闹市口南街东侧,国华商场马路对面儿,小时候一直以为这片区域属于宣武区管辖,其实过了前三门大街就是西城地界儿了。姥爷曾经有一位朋友就居住在这片胡同群中,但具体哪条已经不记得了。2013年春节期间,姥姥突然来了兴致,非要跟我去这片胡同转悠,要探访当年的那位老友,可连人家全名儿叫什么、居住在哪条胡同都不记得了,怎么找?只能陪着我瞎转悠。
在前清的时候,包括西智义胡同,东智义胡同以及铜光胡同等都是低洼地带,泛称“猪尾坑”,西智义胡同当时和东智义胡同统称猪尾胡同,1911年后雅化为智义伯胡同。后来改胡同被拆分为两条,分东、西。1965年整顿街巷地名的时候,定名为西智义胡同,东侧的为东智义胡同。
西智义胡同比东智义胡同略长,南起铜光胡同,北到园宏胡同。当年闹市口大街改造的时候,胡同格局被打乱,西智义胡同的出口也临近了大街,铜光胡同北拆的也仅剩一座相对完整的小院儿。起初我并没把西智义胡同当做重点,因为在游走的时候,这条胡同没有一座看着像样的院落,大门几乎都是很普通的小门楼甚至是后来自己开凿的。但没成想,就这么一条我当时不作为重点的胡同,居然居住着大清国最后的一位状元,刘春霖。
刘春霖1872年出生于直隶肃宁县,字润琴,号石云。刘家世代为农,家境贫寒。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刘春霖幼年时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抚养,8岁时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喜爱。后来,父亲把他带至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
光绪三十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成为了大清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1914年至1924年期间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和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1920年、1921年曾两次代表大总统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名噪一时,后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刘在大总统府和直隶省任职期间,目睹了当时军阀混战、内部争斗、政治腐败的局面,非常愤慨。他把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1928退隐北平。
刘春霖虽隐居不仕,但对国家前途颇为关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队不战而退,刘极为愤慨。“满洲国”派人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前去,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刘的严词拒绝。宋哲元任河北省省长时,出于对状元的敬仰,即拜刘春霖为师。二人交往密切,刘经常给宋哲元讲古论今和授以经史知识。刘对宋的谈话内容,以《刘春霖之言过》为题登载在当时的报纸上。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当年和刘春霖一起的同科进士与日本留学时的同学王揖唐,想借刘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要职,百般动员说服,均被刘严词拒绝。日伪恼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伪军 抄了刘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赶出家门。后经重资买动和托人说情,才让家人进门,把抄去的财物送还。此事对刘的打击很大。从此,杜门谢客,居家以诗书自慰,当时颇为人所敬仰。
1944年,在遭受日伪频繁骚扰后,本就体弱多病的刘春霖病情逐渐加重,于年初的1月18日在北京去世。起墓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位于西智义胡同2号的院落是刘春霖当年在京的居所,从大门来看,2号院可谓寒酸,但不排除是后来居民自建的大门。院内房屋系清末时期修建,带有日式建筑的风格,这可能和刘春霖曾经留学日本有关。目前大院整体机构杂乱,主要建筑尚存,但被包裹在自建房中,破败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