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发现泰元门

上传时间:2018-08-15 07:30:39

生成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潘家园东里

贡献者: 多曙斋

标签

地图展示

发现泰元门

 如果从今天天坛公园的南门进入公园,前行十余米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路与进门后中轴路十字交叉,小路东西尽头各有一座坛门,西面的叫广利门,东面的叫做泰元门。今日的泰元门和广利门都已在天坛的实际管辖范围之外且被挪做他用,保存现状极其堪忧。我曾在之前的一篇博文《天坛侧记》中提道,圜丘坛坛域的四个坛门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分别根据《周易·乾》被命名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和成贞门。而且昭亨门中央圈门上方门额有满汉两种昭亨门文字。我那时觉得一定是昭亨门的等级很高的缘故。今天我们只能从天坛公园里面看到泰元门的西面,也就是它的背面。根据成贞门和昭亨门门额上的题字的逻辑,在泰元门和广利门的门额上也应有字才对。鉴于目前广利门之西立面属天坛医院辖区内不便进入,故我打算专门去探察一下泰元门的东面。

 泰元门东面很好找,在今天的天坛东路49号院内。几乎是贴着泰元门的墙身而新建了一个小砖院。因怕打扰院内住户我没有进去,只在院外拍了几张照片。从照片可见,三门中央门券上方确有一方门额,只因年深日久字迹已模糊不清了。这已基本证实了泰元门与广利门上均有题额之猜想。待到回去将图片在电脑上放大显示后,竟然意外发现了泰元门上方题额字迹依稀可辨,放大N倍后可以基本看清门额中自右至左排列的泰元二字。字间距颇小,门字尚在整个门额砖的中点偏右位置,其后似乎为满文。也就是说泰元门和昭亨门一样都是满汉合璧的门额,那么广利门也一定如此,基本不用怀疑。这似乎真是个意外的惊人发现。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东南西三门的门额均为满汉双写,而唯独正北的成贞门门额上只有汉字呢?实在不得而解。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代时的圜丘坛四坛门门额应悉为汉字。尽管清乾隆年间曾对天坛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改建,但最初对天坛进行改造的却是顺治帝。紫禁城中各宫殿的匾额由汉文改为满汉双写即发生在顺治帝刚入主大内之时。查阅震钧的《天咫偶闻》所记乾隆十三年事中又似乎能透露出一点信息:


 圣制《冬至》《南郊述志诗》注云:国初一切礼仪,率依明制。郊庙所用祭器,徒存其名,皆以瓷盘代之,相沿未改,亦不知始于何时。朕以既用其名,宜备其物,特赦廷臣议更古制。今冬至大祀,始用于南郊,自是诸祀俱用古礼器焉。

                                                                   《天咫偶闻·卷六》

 

 东南西三门的门额变化到底是在顺治朝还是在乾隆朝的几次改建活动中,目前没有详尽的史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只能存而不论。目前这种三门满汉一门为汉的现象只能有两种可能。一、确乎只有三门改为满汉合璧,成贞门因某种原因而未改;二、四门均改为满汉合璧,成贞门其后因某种原因又经过一次改建去掉满文,保留汉文。而两种可能性中的某种原因很可能是相同的。如果硬要找出一个恰当的理由,那只能是因为成贞门位于祈谷坛与圜丘坛二坛的交界处的独特位置所决定的。成贞门一半属于祈谷坛,一半属于圜丘坛,是一门两用的一个独特代表。具体可参考本人博文《天坛侧记》。 

 最近看到许多地方都提到昭亨门又名南天门,仔细想来也确实有几分道理。这样就是把圜丘坛的南门同时当做祈谷坛的南坛门,也是一种一门两用。合中有分,分中有合,也恰符合《周易》一体二元的辩证思想。如此看来,我应当修正一下《天坛侧记》中所说天坛内不曾存在南天门的说法。

 凤凰新闻上报道说,天坛公园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承诺在2030年之前基本实现天坛公园的完整性,恢复历史上天坛的原始面积。那么我们如要目睹泰元门与广利门的真容,大约要再等上15年的时间。泰元门,这如诗般响亮的名字缘何没能受到世人的足够关注,独自瑟缩在岁月的角落里无声饮泣?


作者:多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