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西镇江胡同二十九号建筑群

上传时间:2018-07-10 10:05:07

生成地点:西镇江胡同

贡献者: 南城老李1979

标签

地图展示

西镇江胡同二十九号建筑群


      西镇江胡同29号是该胡同最大规模的建筑群,位于胡同西口,正对着船板胡同。该建筑群应该是2013年年底文物普查的时候被列为保护院落,反正在我原来去的时候门口还没挂牌儿。这组院落建筑风格比较有意思,大门为出啊同的广亮大门。里面是一条很长的通道,两边各分部着两组四合院,一共是四套院落,每座院落中的正房都是一栋二层的带有中式元素的小楼。据资料查证,该院落最早为齐如山先生于1901年所开办的义兴局,专门与东交民巷洋人的洋务生意。


       因电影《梅兰芳》而重新被国人认知的齐如山的人生堪称传奇。他19岁进官办的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前后约5年。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声势浩大,北京城内也处处设坛,同文馆停办,齐如山暂避河北高阳老家。他于阴历六月底回到北京东单洋溢胡同老宅,发现很多建筑已被烧毁,“整个北京,已经不成世界”。齐如山的记述很让人难堪,他说多数劫掠是中国人所为,主要抢的是当铺和粮米店。后来秩序恢复,齐如山请原同文馆德国教习柏罗恩开具一张通行证,从此在城里行动无碍。


      齐如山懂一点德文,与德国军人交往较多。当时一位负责采购的德军“粮台总办”正在求购木柴。齐如山为之牵线,很快办妥,价钱、运费都由中方的掌柜韩某说了算。韩某在战时赚到了钱,十分感激,就把这位德军翻译介绍给北京商界各种人物。齐如山自己趁机开了“义兴局”,生意还做得十分顺当。顺便说一句,齐如山还与原位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克林德纪念碑有关系,1901年修建这块中国人眼里的耻辱碑的工程队,就是齐如山和同文馆同学程绍唐介绍的,两人各为此拿到1万多元回扣。


      齐如山曾游学西欧,用心学习和考察了欧洲的戏剧。辛亥革命后回国,担任了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齐如山对戏剧和戏剧理论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酷爱京剧,但又看到了旧皮黄的一些缺点,因而产生了研究和改革京剧的兴趣。齐如山经常参加一代宗师谭鑫培、田际云领导的正乐育化会的一些活动。他为该会的会员介绍西洋戏剧的情况以及讲述有关戏剧理论,极力主张改进中国戏曲。


       齐梅二人的相识过程在梨园界亦是一段佳话。1913年,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出《汾河湾》,据说这是齐如山第一次观看梅的演出。正如电影所表现:当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传统演法,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或者说他也如台下的观众一样,在一旁毫无表情地背对着薛仁贵坐在那里静静听其独唱。


      梅兰芳这出戏当时已经深受老观众的欢迎,而当时的观众大多也是来“听”戏的,戏迷们甚至会闭目摇头晃脑地拍打着板眼来听,听到好处便睁双眼大声喝彩叫好,好像并不在意其他角色和剧情的关系。因此在中国京剧舞台上的角儿们,常常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不少演员甚至为了取悦观众而不顾剧情一味地斗嗓子。但齐如山以当代戏剧家独特的欣赏眼光,从旧戏中发现了不少瑕疵和不足。齐如山对这位比他小19岁好学上进的青年伶人非常看重,并很想帮助这位年轻人。但他当时与梅兰芳还不相识,便采取文人常用的办法写信。他用毛笔蝇头小楷写成的这封信竟长达三千言,且颇费斟酌,花去几乎一天的时间。其主要内容是以《汾河湾》为例,谈了表演与剧情如何结合的问题。

  
       梅兰芳接到齐如山的长长来信,十分高兴,认为信中的意见切中节骨眼,建议十分合情合理。他深深感激这位富有学问的长者的垂青和画龙点睛的指点,并果敢地根据齐如山的建议和设计,重新编排柳迎春的身段、表情和心理活动。10天后,梅兰芳再次表演《汾河湾》,推出的便是齐如山设计的新版本。当饰薛仁贵的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段内容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齐如山看了这次演出十分激动。想不到这位风头正健的青年名旦如此虚怀若谷,完全按照他的意见对作品作了如此认真的修改,使其扮演的角色丝丝入戏。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总是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竟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理解,却从未谋面。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才由此订交。此举对当时的齐如山来说也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他实在太热爱京剧,才有此抛却世俗之举。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一缕麻》(齐如山为梅编写的第一出时装现代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


      齐如山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并走向成熟竭尽心智,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没有齐如山中途的介入,也就不会有名满海内外的“伶界大王”梅兰芳!同样,倘没有梅兰芳全力的配合,齐如山也不可能有如此深入地研究京剧艺术的机缘,成为一代著作等身的戏剧大家。梅兰芳与齐如山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研究梅兰芳,就不能不提到齐如山;要总结梅兰芳的艺术经验和成就,也不能不关注齐如山对京剧改革所作出的种种尝试和贡献。


      1933年,因种种原因,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齐如山和梅兰芳长达20余年的合作就此黯然结束,齐如山对这次分手十分无奈和惋惜。1937年,抗战前的北平危在旦夕。为了保住北平国剧学会的行头和珍贵文物资料等,齐如山找到故宫博物院的马衡院长,请故宫博物院代为保管。这也许是离开了梅兰芳的齐如山,在大陆对京剧事业和梅兰芳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1950年,迁回北京的梅兰芳亲自找到马衡院长,取回正在展出的国剧学会物品,此时的齐如山人已远在海峡彼岸的台湾。


      西镇江胡同29号就是齐如山当年创办的义兴局旧址,一方面以求富为目的兴办实业,另一方面以实业为掩护秘密培训革命党人。值得一提的是,从这座院子走出的工人后来被他送出国,成了法国豆腐的祖师爷,让中国豆腐比中国足球早一百年做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齐如山信教,义兴局旧址后来成为了北京神学院院长和修女的住宅。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与日本成为交战国,美国在北平的财产被日本人没收,也包括了当时教会占据的西镇江胡同29号院。据说当时这座院子被日本间谍川岛芳子霸占,住户每月向她叫房租。1949年后,这所大院被邮电部接收,成为了职工宿舍。


       29号院我前后来过好几次,不过每次都没能进入套院中拍摄。最近一次来到这里,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和院门口乘凉的老人拉家常聊历史,最后软磨硬泡,算是打开了一个院门让我进去拍了两张。其他三个院子就别想了,其中一个住的是领导,别说我了,很多在这个院儿里居住多年的老邻居都没进去过。


      除了29号院,在西镇江胡同东头,还有一座不错的宅院,但现在属于公安部门,肯定是进不去,只能等机会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