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从老北京婚前嫁妆画,到如今的婚礼恶俗形成

上传时间:2019-04-03 10:54:03

生成地点:毡子胡同

贡献者: 陈伟

标签

地图展示

从老北京婚前嫁妆画,到如今的婚礼恶俗形成


       嫁妆画污染了眼,会怎么样?

      过去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恪守女德,性教育又不普及,因此对男女之事知之甚少,直至婚前仍是一张白纸。家里就在嫁妆中陪送一册“嫁妆画”。

     “嫁妆画”是手卷或册页的形式,上绘形态各异的男女交合情景,能使新婚夫妇了解周公之礼,增加生活情趣,融洽双方感情,起到性启蒙的作用。


       这种私密的册子都是秘不示人,由卖翠花的小贩偷偷捎买的。电视剧《琉璃厂传奇》中的崔有和到大宅门中卖翠花(绒、绢花头饰),因泄露了嫁妆册子,污了太太小姐的眼睛,被主家破口大骂,砸了摊子,一顿暴打。


       野婚是怎么描述的

       刘绍棠先生的小说《野婚》中有这样的情节:乡间少女不懂风月,父母又碍着面子不好说教,出嫁前就请本家或乡亲婶子、大娘抹下老脸去帮着启蒙说破,教习指点,免得圆房时手足无措,心惊木讷。这个营生叫“说风月”,能有少量的收入。

     也有人家陪送男女交合瓷塑“压箱底”的,表面是瓜果型的瓷盒,打开却春光乍泄,另有玄机。“嫁妆画”和“压箱底”在民间都有避邪和避祸的寓意。


        为避免男女双方婚前乱性,让人说“先有后嫁”,失了礼数,所以按风俗婚前三天男女不能见面,一些事情由旁人代劳传递。风俗遗存至今,现在且仍有遗俗婚前一天双方不见面的讲究。

       因为新娘家住的远或是外省人,北京还有个“就亲”的风俗,就是结婚头天新娘借住在亲戚朋友家,从这里接亲。现在更流行租住宾馆接亲的,又方便又风光。


        拦婚车的“恶俗”是怎么演变的?

      北京城里接亲都是上午,婚车必须12点前到达夫家,否则就算二婚。而在通州、大厂、三河一带,由于这些年来“拦婚车”的风俗愈演愈烈,简直变成“恶俗”,所以接亲凌晨四、五点就开始了。


     “拦婚车”的风俗北京乡间自古就有,半路拦车的乡亲 ,向新人讨要些烟卷、糖果,说几句吉利祝福的话,沾沾喜气,双方都高兴。可现在“拦婚车”简直成一种职业了,十几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外加几个老头老婆儿,理直气壮,蛮不讲理,不但要烟酒茶糖,还要人民币现金。得不到满足就强行拦车,挖苦斥骂,成了当地一害,使古老的风俗变了味儿。

       北京城里接亲还有“叫门”和“藏小鞋”的风俗。接新娘时新郎要多次叫门,说好话,递红包,新娘的七姑八姨和姐妹闺蜜才会嬉笑着开门。进屋后,新郎还要翻找到新娘藏好的婚鞋,亲自为新娘穿上才能上路。这是增加喜庆气氛调笑和考验新郎的环节,新郎免不了又要拱手说好话,送红包。

       看到心上人被折腾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新娘就会害羞地努嘴、使眼色,暗中指点,充满疼爱和怜惜。在郊区则有弟弟为姐姐挂门帘的说法,大红的门帘绣着富贵牡丹或喜鹊登枝,由弟弟亲手挂在新房的门上,表达自己对亲人良好的祝福,姐夫要给小舅子喜钱的。


       北京地区送亲讲究很多,什么“姐送妹,穷一辈”、“姑不接,姨不送”,寡妇不能送亲,双身子(孕妇)不能参加婚礼,这些风俗一直延续着。

       婚车讲究不走“回头路”,来去的路线要岔开,哪怕多绕圈跑路。路上遇到桥梁和路口,新人要撒一些硬币,这叫“买路钱”;如遇到别的婚车,要撒几个顶针,防止抢了喜气;在乡间如遇到出殡的队伍,也不算犯忌,因为“红白喜事”相遇很常见,这时决不能逞强抢道,要让出殡的先走,因为“人死为大”,这是古老的乡俗。到了夫家第一件事新娘要喝一碗白糖水,为的是将来小日子甜甜蜜蜜,新娘嘴甜爱叫人。


       见到参加婚礼的小孩都要给“喜钱”;在乡村吃完了流水席要在盘子底下压些钱,这叫“汤钱”,是谢厨子的。

       按风俗新人三天后回门,现在也有简化到当天下午回门的。但一个月内,小夫妻必须双飞双宿,情意绵绵,不能让一人守空房。

      

        本条记忆来自贡献者“陈伟”,该贡献者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