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追忆曲艺家马聚泉,老一辈艺术家是如何课徒的?

上传时间:2018-08-21 13:50:48

生成地点:东城区

贡献者: 陈伟

标签

地图展示

追忆曲艺家马聚泉,老一辈艺术家是如何课徒的?

   老曲艺家马聚泉先生(1921——2011)是京东三河县马各庄人,家里只有二亩多地,实在不够生活,祖父马洪泰、父亲马维龙都是能弹会唱的冀东名艺人,与他的两个哥哥、姐姐以卖艺为生,演唱京乐亭,京韵,皮影调,小曲儿等。

   马聚泉九岁时拜师史德华,学习京韵、梅花、单弦及曲艺伴奏,还曾追随刘宝全先生学习“刘派”京韵大鼓,出师后搭班全国各地跑码头,讨生活。最火时一天上四个书场,两个电台,能挣五块大洋。1950年进入侯一尘组织的铁路文工团,曾随团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并走遍全国各地为铁路职工演出。

   马聚泉先生一专多能,能表演单弦、京韵、京乐亭、京奉调、快板、相声,还兼职伴奏和曲艺创作。他的最高成就是借鉴“拆唱八角鼓”的表演形式,在文革中独创了集说、演、弹、唱于一体的“男女声双唱单弦”,代表作《养猪阿奶》、《喜庆日子》、《如此礼貌》。

5_副本.jpg


   他和包会申女士上世纪七十年代表演的双唱单弦《如此礼貌》最为幽默火爆,脍炙人口,塑造了一个胸无点墨,好慕虚荣,涂有外表,没有礼貌的的青年工人王志刚,演出时剧场就像炸了锅,笑声、掌声、叫好声不断,效果极佳!作品还被收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北京卷)》。

   第一次见老先生是在集贤承韵曲艺票房,只见他一头乌发,满面红光,身体健壮,精神饱满,满宫满调地唱了一段刘宝全的京韵大鼓《大西厢》。里面的一些高腔,挑腔,老先生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巧妙地用气声和假声带过,过度自然,不留痕迹,博得众人的阵阵彩声。旁人偷偷说,知道吗?老先生今年都八十啦!我吃了一惊,看面貌和精神状态,老人家顶多七十岁。

   2008年夏天我在北票联正在演唱小曲儿《探清水河》,这时门外进来了马聚泉先生,身后还跟着一位身材高挑,面目秀丽的年轻女子以及一个跟班。我唱完后,老先生招手让我过去。他对我说,现在北京也没几个人能唱整段的小曲儿了,你唱得不错,哪天到我家去,我给你说说,我的两个姐姐都是唱大鼓和小曲儿的。我喜不自禁,连声说好。

6_副本.jpg


   那天到了老先生家,诚心地学习请教。由于年代久远,久不演唱,老先生搜肠刮肚怎么也想不起当年的小曲儿了,他让我先唱。我唱了《画扇面》和《对花》。他说我唱得拘谨,平淡,不太放的开,这种风格的小曲儿要唱得活泼些,欢快些,跳跃些,表情和动作也要活,不能太死板,并做了示范,让我模仿。

   这正说中了我的要害,在台上我一直比较拘谨,顾了口顾不了身上,表情、动作很不自然。他又给我范唱了他那个年代流行的小曲儿《小放牛》,就是“天上梭椤什么人栽”河北版的,唱得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他说我乐感差,用脚跺着拍子,教给我3/8拍的节奏。对我来说这太难了,我怎么也搞不好,老先生很无奈,最后说:“回家好好练!”

7_副本.jpg


   1938年,先生在汉口演唱单弦《摔琴》、《蓝桥恨》、《武松打虎》等,生意很好,天天满场,只可惜现在词儿都丢了。他突然抓住我的手问:“你有《武松打虎》的词吗?去给我找来,我请你吃饭!”可我确实没有,也没听说过这段活。看来老先生雄心不老,87岁了还有上新活呀!

   他接着又说,为什么别人都说我身体好,显年轻呢?就因为我凡事想得开,不计较。当年我借鉴了天津快板的形式,一个晚上写成了作品《三个美国佬》,还出了唱片,演出非常火。只是当时那个年代,不方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就把荣誉让给大家。给别人修改,辅导,排练,把关,从不图名利,这样的事太多了。

   可老先生的脾气也真够火爆,和他学双唱单弦的一个男学生,当时已经是有名的演员了,有一次在台上出了纰漏,一进后台他上去就是一个耳光:“我替你爹教育你!”真是个性情中人。

8_副本.jpg


   老先生总结了几十年来的艺术体会:学曲要少而精;点到而止,不可太过;在收敛的基础上去开放,在收敛的基础上去夸张。这对于曲艺界“洒狗血”式的“喜剧表演”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

   老先生晚年性情已经平和许多,投入全部精力培养曲艺人才,他每次教课收费50元,但并未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替学员保存着,待学员学成后原数退还。他教的学生全是能弹会唱的多面手,年龄跨度从六岁到六十岁,来者不拒,个个成才!《北京日报》曾作专版报道,称颂他是曲艺界的辛勤园丁,给予了很高评价。看到学生们的成长,老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注:陈伟原创作品

  转载自:微信号“北京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