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南柳巷林海音故居

上传时间:2018-07-11 17:21:52

生成地点:南柳巷

贡献者: 南城老李1979

标签

地图展示

南柳巷林海音故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想熟悉这段文字的人可能会情不自禁地默唱起来。这是李叔同先生所创作的歌曲《送别》,此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来自电影《城南旧事》。久而久之,《送别》会被人认为与《城南旧事》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写这篇文章,昨天我又重新观看了一遍电影《城南旧事》,细心去回味小英子对北京南城的记忆,感受老北京南城的人文风貌。


       影响几代人的小说《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经典名作,书中讲述了她小的时候在北京南城生活的故事。林海音是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出生于日本大阪,上世纪20年代随父母迁居北京,居住在南城的一条小胡同里,曾就读于厂甸小学。起初她们全家住在梁家园胡同的一栋小楼,不过目前已寻无踪迹。1930年,林海音父亲林焕文的弟弟因抗日被毒死在大连的牢中,林焕文去大连收尸回来后,气愤、伤心难平,最终病逝。为了节省开支,林海音和母亲及六个弟弟妹妹不得不搬离梁家园小楼,住进了南柳巷福建、台湾乡亲专用的晋江会馆,因为住在那儿不用缴房租。


      若说起南柳巷,在北京南城历史上也算颇有名气。这条胡同位于宣武区南新华街西侧,南起魏染胡同和遣送公园胡同的交接处,北到琉璃厂西街,正对着北柳巷。在明朝的时候南、北柳巷统称柳巷,到了清朝的时候才分南北。打清末开始,南柳巷就汇集多家报馆和印刷作坊,当时京城各大报刊都出自于此,算是北京城最早的“传媒大道”。


       林海音当时居住的晋江会馆和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比起来不免显得捉襟见肘。作为一个普通县馆,晋江会馆着实没给后人留下一些古迹或文词,有关的记录也少而又少,甚至连它的建立时间也无从考证。如今,只能据民国三十二年李景铭先生编著的《闽中会馆志》推测,晋江会馆为清初万中庵提督创建。


      晋江会馆章程中规定,旅居会馆人员,必须有正常职业且为晋江籍贯人士。从李景铭先生对晋江会馆的考察来看,当时会馆收支归泉郡会馆管理,屋宇保存尚属完整,但逢大雨时屋内便会渗水,会馆内住有4户人家,共23人。李景铭先生考察晋江会馆的时间不详,若是在上世纪30年代进行的,那么这4户人家中的其中一户很有可能就是林海音家。


      如今晋江会馆被拆分为40号和42号两个院落,林海音当年居住在40号北房。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林海音曾经居住过,才给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四合院会馆的存留和保护有了一个充足理由。


       由于哥们就住东椿树胡同,所以南柳巷算是我经常路过的地方。尤其最近,只要在前三门一代拍片子,中午的午饭肯定是去南柳巷南口的一家新疆馆子吃饭。而且两次带记者钻胡同,中午就餐也都在那里。今年7月13日,再次来到南柳巷,直接就去了林海音故居。


      由于院门上贴着“民宅勿入”的字样,所以没敢直接往里走,跟门口儿站着,看见一大妈从里面溜溜达达出来,赶紧上前去攀谈,说明来意,最终算是勉强同意我进去了。但不能往深了走,只能拍林海音所住过的房间,还是在外面拍。不过经过观察,晋江会馆确实不大,加上这么多年院内的私搭乱建,空间很狭窄。如果要是把40和42号的隔墙给打通,院儿里的私建都拆掉,其实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南城小四合院。


     《城南旧事》的电影我不知道是跟哪儿拍的,反正在现实中的南柳巷是找不到影片中的景象。我一直想找到一位曾经见过林海音的人,和她聊聊,但院儿里我能看见的人从年龄上看就知道他们不可能见过。让我进院儿的大妈也是后搬来的,而且年龄要比林海音小个10多岁。2012年的时候,拍过40号的院门,那会儿还没翻新,门口还有个小煤棚。通过照片,可以看出现在的院门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许将来这里会重新修缮,但这么做只能是居民迁出,完全改造,和李大钊故居一样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