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收下昨天,藏在心田

上传时间:2018-08-07 17:55:23

生成地点:后沙峪

贡献者: 北科方志实践团

标签

地图展示

方志手艺|收下昨天,藏在心田

打开一扇窗了解北京城 

收下昨天

藏在心田


7月30日

我们联系到了

收藏有100多家公司的粮票

以及各地票证的收藏家刘建刚老师

并对他进行了约两小时的采访

与他畅聊昨今,收获颇丰~



初入

逛小院

瓦片的故事

   走进刘老师家的小院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雅致干净:几间精致的房子掩映在夏木阴阴中,只觉清凉幽雅。走过通往正屋的小小葫芦架子,刘老师顺手指着窗台上的几块瓦片:“这瓦有个百年的历史了,有的是城墙城楼改建时拆下来的,你看这块琉璃瓦,这是当年国家美术馆建时的余料,到现在也有六十多年了。”刘老师不无感慨地介绍道,轻抚上了年岁却依旧坚实的瓦片,仿佛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

瓦片.jpg

倾听

品故事

票证的故事

各种票证可是刘老师最大的珍藏。说起票证的故事,刘老师可谓是如数家珍:“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尤其是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物资不宽裕啊,我们就得精打细算,让衣食供应物尽其用,这就产生了票证。现在你们年轻人恐怕也就只知道粮票,其实当年不只是粮票,还有很多票证,像油票,布票,煤票,工业票,那时候要拿着票证和现金两样东西才能买物资,不然你有钱也没办法买。后来到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像市场经济过渡,人们渐渐开始用票证直接换东西,以票易物,它就变成有价证券了,除了原始的纸质,也有了塑料质,铝质,它比纸质能消毒啊。后来也有一次性票证,后来物资丰富了,慢慢的票证也就退出市场了。”

刘老师语气怀念地道:“那年头虽然物资短缺,但是逢年过节拿肉票去买几两肉,就特高兴了。我现在存了这么多粮票,不舍得扔啊,在家里收着,就总感觉那个年代并没远去,我还年轻着,那些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习惯也都时刻保持着!”

票2.jpg 票1.jpg

票3.jpg票4.jpg

倾听

品故事

驼铃的故事

环顾四周,小队员们小心翼翼拿起一个铃铛形状的东西。

“这个叫驼铃,”刘老师伸手接过来,晃悠几下,几声悠远的回响似大漠孤烟中传来,跨越千年不绝。“你别看它是个驼铃,跟老北京还有关系呢。当年有条京西古道,京西古道两边都是悬崖,骆驼承重大,耐力强,不容易出危险。从各地运来的物资,煤啊,都是经过这条古道用骆驼运来的。”刘老师摩挲着驼铃,“这材质叫响铜,顾名思义,你光听出声音悠远了,实际上这铃铛不同的力度,角度,还可以使声音变调呢!这还是上世纪我去郊区支教时淘来的,这驼铃的历史至少也得一百多年了。”

驼铃.jpg

倾听

品故事

寻呼机的故事

“这个叫寻呼机,估计你们是没用过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流行,刚开始贵呀,我这个是摩托罗拉牌的。别在腰间,听到寻呼机滴滴一响的,就知道有人打电话找我了,屏幕上就一行字,老旧点的是数字的,先进点的是汉字,我就赶紧跑到附近有电话的地儿给人回。别瞅他小,他还能报天气预报和发短信呢!等有了小灵通,有了手机,寻呼机也就没什么用了,加起来,也就火了十来年。虽然不用了,我也舍不得扔啊。”

寻呼机代表的是区别于粮票和驼铃的一个新的时代,当全民寻呼机的时代,正是老北京迈向新时代发展的见证,或许现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是那些朝着先进富强发展的路程,才更令人怀念和喟叹。

寻呼机.jpg



“对老北京物件的收藏啊,你不能刻意,那不是穷尽多年东搜西罗,而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我收藏的不是物件,而是老北京实实在在的生活啊!”刘建刚老师如是说道。



一路走来

刘建刚老师没有收藏家的刻意

没有投机者的功利

只是平淡地生活

平凡地收集

记录下老北京生活变化的点点滴滴

又用新时代的画笔细细描摹

描绘出珍藏的老北京物件最美好的样子

将它们定格在心中

收下昨天,藏在心田

静静怀念,珍惜眼前

他把老北京物件珍藏在心里

我们把老北京的记忆——说给你!






采访|可念

摄影|某辰辰 超儿

文案|慧心

编辑|坛子 可念

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