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瓦片买牛,人人遵守的古老乡约旧俗

上传时间:2018-09-26 14:57:32

生成地点:西城区

贡献者: 陈伟

标签

地图展示

瓦片买牛,人人遵守的古老乡约旧俗

在京东大厂流传着一句“借平还满,屈己从人”的民谚。

在生活困难的年月,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会找乡亲去借粮,往往借时是一平瓢,还回去是一满瓢(冒尖)。姥姥常说,做人要宽厚、知情,懂感恩,宁可自己吃点亏。

我娘说,她小时候农村没有煤,做饭、取暖全靠烧柴禾,大人小孩都得去搂柴。一到秋天,树下堆满落叶,各家纷纷出动。当地有个不成文的乡俗,叫“跑马占地”,先到的人看到了一片树叶多的地方,一时又搂不过来,可以拿几根玉米秸散放在枯叶上,表示“占下了地”,其他人见后就不在这里搂了,另寻别处,非常自觉,并不会因此产生矛盾。

炎炎夏日,疲惫口渴的路人经过瓜田时,往往都会买个西瓜解渴去暑。赶上瓜农不在时,照样可以自己摘瓜,但是吃完瓜后都会主动把瓜钱埋在瓜秧底下。过去北京大兴礼贤镇出产一种“打瓜”,明清时就很有名,民国时还获过河北省农产品金奖。5.jpg

这种瓜比西瓜小,大的也只有四、五斤重,皮厚,黄瓤或粉瓤,水儿多,口感也不太甜,但瓜籽却漆黑饱满,个大均匀,种“打瓜”不为卖瓜,专为卖籽,有“白吃打瓜不要钱”一说。行人路过打瓜地,可以随便摘瓜吃,打瓜打瓜,拿拳头或木棒打碎即可开吃。吃多少瓜都可以,但有一点,瓜籽都必须留在地头的大筐里。几百年来,乡约旧俗,人人遵守。

6.jpg

一位老人回忆了小时候在冀中老家赶集时见到的情景。冬日里他跟着父亲去大集卖粮,走到半路出汗了,棉袄穿不住,父亲就把棉袄脱下来放在路边,用土坷垃围一圈,继续赶路,回来时保证绝不会丢;集上来了修秤的师傅,商贩们纷拥而上,抢着让他给校秤、修秤,非常认真上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一斤为十六两,两千多年未改变解放后才转换为一斤十两,留下了“半斤八两不找钱”一说。十六个秤星的寓意是“南斗七星,北斗六星,外加福、禄、寿三星”。后人也有说“南七北六一十三省,外加福、禄、寿三星”的,但“南七北六一十三省”是明朝时才划分的疆域,显然说法牵强。那时的商贩都以诚实守信,交易公平,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为买卖之道,绝不会掺杂使假,坑人骗人,自毁声誉。要知道,卖货时短一两即为缺福,短二两为缺禄,短三两为缺寿啊!

粮食没卖完,父亲就把粮袋放在原地,用树杈画个圈儿,表示是“有主的”,下一集再接着卖。如赶上下雨,离粮袋最近的商铺会主动把粮食搬进店里保存,待晴天后再放回原处,即便双方互不相识!

一生操劳忙碌,为家庭奉献,60岁学写字,70多岁因出书而一举成名的姜淑梅,曾写过一篇她的爷公公拿瓦片买牛的传奇故事。

那是清朝时发生在山东的事了。太爷公带着他的儿子(爷公公)贩了四头牛,让儿子拉到集市上去卖。儿子把四头牛全卖了,感觉挣了不少钱。那“钱”就是半块瓦片。儿子对父亲说:“下个集,他说把钱给咱送家来。这瓦片他一块,咱一块。俺俩得对上这块瓦,还得对上一句话:这瓦在哪儿摔碎的?在碾盘上。”

家里人不知凶吉,急切地盼着下一个集。到了下一个集,买牛人果然来了,推着装满铜钱的木轱辘小车,还跟着来了三个人,身上都背着大刀。太爷公一家非常紧张。带刀人说:“你们别怕,俺们带着刀,是怕路上碰见劫道的。”儿子和买牛人同时拿出了瓦片,一对碴儿,对上了。买牛人问:“这瓦在哪儿摔碎的?”“在碾盘上。”“卸车子!”一点钱,一文也不少。几个人撂下钱就走了。

7.jpg

“瓦片买牛”这古老风俗所展现的淳朴民风,给现代人以教育和启示,感慨与深思,宽厚自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来源: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