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畔乐家花园
通惠河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1292年开工,到至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张家湾村入潞河,全长82公里。其中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梁河。
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
正因为漕运的繁荣,通惠河两畔非常繁华。我曾经在介绍庆丰闸的时候简单介绍了通惠河朝阳段儿的部分历史。早年间老太太在庆丰闸后街的居委会工作,对庆丰闸周边居民以及早年间的历史做过一个整理,并撰写了过庆丰闸的历史变迁一文。2008年奥运会前,庆丰闸拆迁改造完成,建成了庆丰公园,从东郊西大望路向西一直到崇文区管辖的西忠实里,横跨东三环中路。
我对庆丰闸一带比较熟悉,也就是如今的庆丰公园东段,而西段一般去的不多,只是前几年去记录西忠实里的时候走过一次。虽然都紧挨通惠河,但东西两段儿以前有着不同的地名。东段南岸称庆丰闸前街、后街。北岸叫二闸村,属于建国门外街道管辖。西段名称比较含糊,叫双花园,挨着京包铁路线,过了铁路叫双花园南里。
双花园得名源自两处花园,最早的为元都水监张经历的花园,时名双清亭。据《宸垣识略》载:“双清亭在通惠河上,元都水监张经历园也,今废。”后亦称张家花园。清代在此建庙,名双林庵。另外一处花园,便是同仁堂的乐家花园,因此称双花园。
如今张家花园遗迹早已消失,所谓的双林庵还有几处遗迹也很难寻觅。此处唯一能看到的,就是重新修建后的乐家花园。通惠河畔的乐家花园无论规模和建造工艺都无法与海淀苏州街的乐家花园相比。这座在通惠河畔的花园说实话,最多算个驿站,属于临时歇脚儿的地方。
目前花园仅剩一座院落,房屋一间,基本都是后来修建的。虽然挂着朝阳区文物普查登记的铁牌子,但和真实的文物还是有着差别的。老太太跟我说,双花园除了两个花园一个庙外,还有一个三轮公会,不过这个组织也消失了,旧址也没了。再往西有几间房子,有老人管这块地段儿叫三块板,也有称三忠祠,具体什么原有,目前恐怕也没人解释的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