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后街和嘉公主府建筑遗存
在介绍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旧址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大学堂占用了原和嘉公主府的一部分。那片文章中所配的图片里,除了京师大学堂遗存下来的两座二层欧式风格老楼外,还有和嘉公主府的大殿遗存。等于公主坟东路建筑群已无,成为了现如今的高教出版社。不过在高教社西边的楼群中,还保留了一部分当年公主坟西路建筑群。成为了见证当年公主府壮丽规模的最后缩影。
和嘉公主府位于沙滩后街,西口出去就是景山。这里原是明代的马神庙,是明朝为御马监建造的祭祀马神的神庙,建造的时间为明正统十一年。随着时间的流逝,马神庙更多的意义是变成了地名。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在马神庙的原址上有了一座漂亮的大宅院。同年,乾隆和纯贵妃的女儿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乾隆皇帝便将这座宅院赐予了四女儿和嘉公主。从此,这座府邸被称为和嘉公主府,俗称四公主府。
由于是公主府,它的东西两边都有夹道与其他民居相隔,府墙高一丈二尺,厚约四五尺。整个院落东西宽四十丈,南北长六十丈,院内有房三百数十间。在《清宫词》八十四首中介绍,“独有沁园今寂寞,马神庙外马塍花”就是针对和嘉公主府而言的。由于后来公主府成了大学府,院落两边的夹道也被称为“大学夹道”了。
在乾隆时代,驸马要想和公主行夫妇礼,必须先请公主宣召。这种繁琐的君臣手续使得大多数驸马和公主不和。但和嘉公主不同,她没有这么多条框,和驸马恩爱有加。不过和嘉公主很短命,婚后第七年就去世了。之后,公主府被内务府收回,福隆安带着孩子回到一等忠勇公府居住。失去主人的和嘉公主府遭遇到了冷落。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淡出人们视线一个多世纪的和嘉公主府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20日这天,京师大学堂的开学仪式在这里举行。身处变法改革中的光绪任命自己的老师孙家鼐为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北京大学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光绪的改革失败后,慈禧废止了一切变法措施,却唯独留下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和嘉公主府成为“北大”的理学院。这时的京师大学堂基本保持了公主府并列三轴线五进院落的原貌:主轴线和西轴线的建筑在修缮后加以利用,公主楼改作藏书楼,昔日的粉黛被醇厚的书香代替;正殿成为演讲的礼堂,不少名流学者在此展现抱负,慷慨陈词。东轴线新建了三座西式楼房,自南而北是文科楼、数学系楼、工字楼。西轴线的西边是光绪三十年加盖的十五排平房,是学生的宿舍,也称为“西斋”。
当时最让人感觉气派的是公主府的大门,那是三扇并列、透着古韵的朱红大门,一对硕大的石狮子把守着左右,进了大门便是宽敞的甬道。再往里走,可以看到一个风格别致的花园。据说是当年在此任教的李四光带领地质系师生设计的 。
花园外层是一人多高的柏树,围成规整的方形,柏树圈内,是青砖铺就的圆形甬道,有两三米宽,环绕着整个花园。青砖的“圆环”里边,绿草如茵,草坪中间是清波粼粼的荷花池。用汉白玉砌成的池子也是圆的,直径有七八米,池中央竖立着一座四面刻着篆字的方形石碑,顶部装着日晷。“圆环”外面栽种着各色鲜花,姹紫嫣红。方形花园的四角都有一小片树丛。可以说这个时候和嘉公主府的美貌并未因新身份的来到而受损,反而更增添了些许姿色。
到了1952年夏天,北京大学全部迁入原燕京大学的校园,和嘉公主府又一次“转身”,成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办公地点,其中的一些小院落,也随之被当做两个单位的家属宿舍。虽如此,那雕梁画栋的公主楼还在,京师大学堂的教学楼还在,见证五四运动的大礼堂还在,那气派的古色古香的三开大门还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也席卷了和嘉公主府,门前的狮子被起重机吊走,大门卸了,门洞拆了,荷花池被填,老建筑毁了。到了“备战”的年代,还在公主府的院子里挖了防空洞,里面存有自来水,还拉了电话线。后来,“文改会”搬到朝阳门南小街办公,和嘉公主府成了“人教社”的一统天下。这里盖起了高楼,大门也变成铁栅栏的,公主府的斯文荡然无存。
2005年,人教社搬到中关村。2008年,一座6层的酒店在和嘉公主府的地面上拔地而起。偌大的公主府变成了一高一矮两部分,高的是华育宾馆,矮的是大杂院。西部目前还保留几组四合院,为清式建筑,也是和嘉公主仅存的建筑。如今这里也成了大杂院,是高教社的职工宿舍,后殿有条夹道,往西走能看见一扇铁门,可以通往北大的“西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