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头条徐凌霄旧居寻访
过了头条的山左会馆就是芝麻街,将头条分成了南北两段儿。南段路西第一座院落是19号,因为紧挨着个厕所,所以每次路过都没当回事儿,甚至连看都没看过一眼,更别提进去了。可就这么个不起眼儿的院子,居然曾经住过一位名人,清末民初的著名记者、教授,京剧评论家徐凌霄先生。
徐凌霄先生出生年年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882年,一说是1886年。先生祖籍祖籍江苏宜兴,原名仁锦,字云甫,号简斋。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土木工程科,后因身体原因从文。曾任农林部主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讲师、平民大学新闻文学教授、盐务专门学校教员、《京报》创始人、上海《时报》特约撰稿等,与邵飘萍、黄远生并称“清末民初三大记者”。
徐先生在青少年时代潜心研究历史,钻研清末民初掌故。他治史,不拘于一时一事,而在于“通”;他不仅研究正史,对家乘野史、小说、笔记之类,亦几乎博览无遗。他特别注意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可以从中探索中国变通兴盛之道。因此,他对清史了若指掌,掌故轶事如数家珍。幼年还刻苦学习英文,使他能够直接阅读英文书籍,学习掌握近代科学思想。
徐先生对京剧艺术颇有研究,曾应天津《大公报》的邀请,两度为其主编《戏剧周刊》。第一次是他初步尝试为报纸主编周刊,在1927年9月13日至11月26日,为《大公报》主编了六期《戏剧周刊》,受到欢迎。第二次是他正式为《大公报》主编了三年的定期《戏剧周刊》,从1928年1月4日开始,至1930年12月31日止,共编辑出版152期,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图片史料。
《戏剧周刊》从内容上划分,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剧评”,包括对剧本、演员、舞台布置、表演 、化妆、服装等,均有详尽介绍和分析评论。第二是发表作品,从数量上看,刊登话剧作品32个,戏曲作品5个;从表演形式上看,有独幕剧、两幕剧、三幕剧,以独幕剧为最多;从风格上看,有悲剧,有喜剧,有滑稽剧。第三是笔谈、随笔、杂记等,篇幅较小,旨在调节版面气氛,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在徐凌霄为《大公报》主编《戏剧周刊》之时,该报总编辑张季鸾和总经理胡政之知道他的研究功力不仅在戏剧,而且擅长文史掌故,且颇有造诣,遂邀其为《国闻周报》撰写清末民初掌故。
《国闻周报》是天津《大公报》的附属刊物,是一本集时事、评论、文艺、史料于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发行量约5万份,有较广泛的阅读群体。徐凌霄与其兄徐一士在《国闻周报》上,联合撰写《凌霄一士随笔》,从1929年7月7日至1937年8月9日止,在《国闻周报》上连载8年,累计有近150万言。此作集中理析清道咸朝至民初一百余年的朝野掌故,尤矢志于此期著名人物、科举制度及风俗流变,其笔法则重在排比资料,连类缕析,探微析幽。《凌霄一士随笔》尤以补《清史稿》之不足,在《国闻周报》连载八年,加之准备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是民国年间掌故笔记之压卷之作,恐非过誉之词。《凌霄一士随笔》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排比资料,探析近代历史上朝野重要人物,此类似于正史之传记。二是甄述清代科举制度演变历史。三是留意官制变迁与官场升降,力图理清清代官僚派系斗争之脉络。
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在其《艺林散叶》中有一段话,是很可以说明《凌霄一士随笔》风靡一时、倾倒读者的情况的。他说:“《凌霄一士随笔》在《国闻周报》乃至现代期刊史上当属连载时间最长的掌故著作。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徐凌霄徐一士兄弟每日搜集资料,撰稿不辍,以应报刊需索,付出大量劳动,而能乐此不疲者,一在距清亡不远,读者于前期轶事甚为留意;二在于徐氏‘累世重家举’,正史之外,兼通杂书,《随笔》征引杂书数百种,可见读书之广;三在于凌霄一士钟情掌故,‘早岁即喜弄笔墨,……尝试学笔记聊以自娱’。”著名近代史学家柯燕舲称:“研究近代史,不可不看《凌霄一士随笔》,其集朝野史之大成,加上他们二人的亲身经历,是最可靠的近代史资料。”这些说法可谓恰如其分。
1949年后,徐凌霄应北京大学之聘,从事整理古籍工作;1954年,又受聘为北京文史馆馆员,继续发挥余热。1961年1月17日,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校场头条19号本和21号为同一院落,均为徐先生在京旧居。后随着后来入住居民增多,院落被一分为二,成为了大杂院。目前19号院保护相对较好,院内还算整齐,21号原本就是在东厢房上后开的门,院内格局已乱,无法把两处院落联系起来。
本条记忆来自贡献者“南城老李1979”,该贡献者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