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味道丨豆儿饭
“农家豆儿饭,自己地里的棉花,吃得饱来,穿的暖。”这是郊区农家爱说的俗话。常说:“要饱还是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在煮米饭时,不论大米或小米,淘洗好后,锅内先下豆子,开火煮,临到豆子快熟时,再下米,使米与豆子同时煮熟,捞出,放入屉布上,上屉蒸熟,这就是典型的北方“捞饭”。豆子,用红小豆、绿豆、豇豆或芸豆都可以,不用黄豆、青豆或黑豆。笔者旧年在郊区常吃农家豆儿饭,又香美又实惠,至今令人难忘。有一年春节后,我随父亲到房山漫水河的背阴洞庙中去进香(进山入庙烧香还愿),老和尚留饭。我犹记得那菜是类似俗家的“四碗活熬”,都很洁净,其中有一碗叫“熬山葫芦”,白色,像鸡蛋似的,很软,很香,可惜至今也不知其为何物。主食就是“豆儿饭”。这种豆饭可非同寻常,不但我没吃过,就连年届五十的老父也没吃过。只觉得此豆粒儿较老米略大,色现淡黄,吃到嘴里只觉得在豆子味儿中还夹杂着一种不可名状的香甜,使得这普通的老米饭身价倍增了。父亲叩问老方丈此为何物时,老和尚哈哈大笑说:“施主,您久居城中,当然不识此物啦,也不可能见过此物。就是在乡村,不在此山居亦难识此物。这东西叫‘山豆子’,是一种秋后收的草籽,它有香味,且能养人,还可当粮食吃。故此,本山寺每年均要到山沟里去收采此物,并且只在此山有,别山无之……”这又是一种豆饭,是一种世间少有的、令人难忘的豆儿饭。
本条记忆来自公众号“北京脉搏”,该公众号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