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百顺胡同陈德霖故居

上传时间:2018-06-19 10:45:50

生成地点:百顺胡同

贡献者: 南城老李1979

标签

地图展示

百顺胡同陈德霖故居

百顺胡同西头,集中了不少京剧名家的住宅,34号、36号为程长庚的旧居,38号是著名武生迟月亭先生的故居,在他们宅子的对面,55号,是青衣泰斗陈德霖先生的故居。55号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院门口两侧有一对儿拴马石,这在南城的院落中不多见。前阵子去拍照,看见有一哥们儿跟拴马石上栓了条金毛儿。

陈德霖1862年出生,北京人,满族,名鋆璋,号漱云,小名石头。1873年12岁时,入恭王府全福班学昆旦,艺名陈金翠。不久,全福班解散,陈德霖又入四箴堂科班,改艺名陈德霖。学习刀马旦,又师从朱莲芬学习昆曲。1880年19岁时,出科,又师从田宝琳学京剧青衣,同时搭三庆班演出。

光绪十三年三庆班解散。独立组织“承平班”,后易名福寿班。1890年,以民籍学生身份进入升平署当差。他进宫后,体验慈禧太后的举止,运用于表演中,创造了《雁门关》萧太后的形象,得到了慈禧的赏识。《昭代萧韶》原是昆腔,慈禧想把它改为皮簧,就请陈德霖帮助安排场子,改编词句,安上唱腔。经过排演,慈禧看了很高兴。后来各王府演戏都请陈德霖代为办理。

陈德霖是清代光绪以来青衣演员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色在于继承老派青衣演唱的传统,偏于阳刚一路,而在唱法上较前人略有变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称“陈派”。陈德霖在唱腔上得到时小福的亲传,为正宗青衣,基本遵循传统唱法,如“八大腔”在慢板中的运用,兼取胡喜禄所设计的新腔,使唱腔刚中有柔,改变了旧式直腔直调的唱法。又首创在唱腔收尾时用甩腔收音,峭拔有力,成为后来青衣常用的唱法之一。陈德霖嗓音清朗圆润,高亮娇脆、刚强清越、委婉,非常悦耳动听,直至晚年仍保持着优美的音色和充沛的气力。他吐字讲究,发音准确,因幼时曾习昆旦和京剧武旦,身段、武功都很熟练。做工谨严端庄,扮演雍容华贵的妇女形象能合乎身分。生平不尚花梢,以演唱唱工和唱、做繁重的戏最负盛名,是京剧演员以昆剧为基本功的示范人物。中年以后,整理演出了一些冷门剧目,不仅丰富了舞台演出,也为后来的旦行开拓了戏路。在表演上,陈德霖从剧情出发,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来安排行腔的高低、急缓,将青衣行当的演唱引领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作“青衣泰斗”。

他一生辅佐杨小楼、谭鑫培、卢胜奎、黄润甫、刘赶三、王楞仙、俞菊笙、孙菊仙、刘鸿升、梅兰芳、余叔岩、高庆奎等名家,所演各种角色均精彩生色,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

陈德霖热心教育事业,一生收徒甚众,桃李满天下,所以也有“老夫子”的称号。王瑶卿、梅兰芳、王蕙芳、王琴侬、姚玉芙、姜妙香并称为六大弟子。此外还有门婿余叔岩也得到他很多教益。尚小云、韩世昌、黄桂秋等都曾得其亲传,荀慧生、欧阳予倩等亦多向陈请益。传人中,梅兰芳、尚小云、韩世昌等均自成一家。黄桂秋拜陈最晚,成名于南方,嗓音甜美宽柔,在陈派唱腔的基础上强调用湖广韵行腔吐字,几乎每个音符都清楚地唱出来,而收放处则尽量少用强力是其主要特色。时人亦称“黄派”。纯陈派唱法今已不传,仅有少量唱片传世。

1930年7月27日,农历庚午年闰六月初二日,陈德霖去世,享年69岁。其位于百顺胡同55号的故居据说目前是书法家苏万顺的宅第,院门上方有著名书法家董石良所题“松梅斋”匾额,不过现在就剩下个“松”字还能看出来。院儿里要比其他几位名家故居显得干净整齐一些,小院儿保持的挺好,就一进,不带后院。院中有丝瓜架,如果要夏天去,这里应该充满生机,是个生活气息很浓的北京小四合院。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本条记忆来自贡献者“南城老李1979”,该贡献者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

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