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培英胡同新凤霞旧居寻访

上传时间:2018-06-13 11:11:05

生成地点:培英胡同

贡献者: 南城老李1979

标签

地图展示

培英胡同新凤霞旧居寻访

培英胡同位于宣武区前门外地区,东起煤市街,西到棕树二条。因曾经胡同里有座马神庙,所以在明代刊印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为“马神庙街”。清乾隆年间为了区别于相邻的小马神庙胡同,因而改称大马神庙胡同。民国时期称大马神庙,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地名的时候正式命名培英胡同。

和前门地区众多胡同一样,培英胡同里也曾经居住过一些名震梨园界的人物。胡同8号,是中国评剧院的宿舍,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是她在北京的旧居之一。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出生于苏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幼年被人贩贩卖至天津,后由老舍先生设计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生日。童年时期随“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后,新凤霞来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并担任主演。1950年,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1957年反右开始,新凤霞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

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成为了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1998年4月12日,新凤霞因病去世。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

目前培英胡同8号依旧是中国评剧院宿舍,为两进院落。由于部分房屋已经对外出租,院内非常凌乱,原来的结构已经被打破。至于曾经新凤霞住哪个屋儿,确实很难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本条记忆来自贡献者“南城老李1979”,该贡献者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

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