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柳巷李少春旧居记录
《红灯记》是文革时期八个样板戏之一,戏中主角李玉和的扮演者钱浩梁也算是文革红人之一,不过这个角色最初的扮演者并非钱浩梁,当时他只是李玉和角色扮演的B角儿,而A角儿,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先生。
李少春先生曾经在南柳巷,如今他所生活的旧居还在,但已经从外表看不出来了。我曾经路过很多次,始终不知道怎么进院儿。原来的院门已经没有了,仅有一户人家在沿街外墙上开了个小门。后来在居民的指引下,从后面绕了过去,直接从中间进去。这座院落原来是二进院落,其实还算标准,但现在院门是重新从旁边开的,也算不上正经门,就是个豁口。前院正房有围挡,可能属于私人住宅。后院比较杂乱,格局发生一些变化。
李少春先生1919年出生,河北霸县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京剧李派艺术的创始人。李少春自幼在家中受到艺术熏陶与严格的庭训,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气质。七岁从师沈延臣练功,11岁又请名师丁永利、陈秀华到家中指导正式练功学戏。少春十分刻苦,无论寒暑,每天学、练十三四个小时,他虽然不曾进过科班,但由于家中督责严苛,倍长辛苦,终于练出深厚功底,练就一身功夫。1931年,他从上海赴天津,1932年正式登台演出,后返回上海。1934年仅15岁,在上海与梅兰芳同台合演《四郎探母》,得到梅的称许和观众欢迎。 1937年李少春在天津演出,声誉大起,一跃成为头牌演员。他并不自满,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因而使自己的表演艺术得到了飞跃发展。此时,杨小楼已经去世,余叔岩也已不再登台,李少春驰骋于北京、天津、上海的舞台上,宛如一颗新生的明星。他确实是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少春把杨派和余派的真髓掌握得深入、透彻、娴熟、传神。在此基础上,他又创作演出了新剧目《文天祥》,唱、念、做、打更是得心应手,舞台形象激昂慷慨,气势夺人。李少春的扮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清纯,身段优美。他的表演感情饱满,武功出众,拥有大批的追随者爱好者。
1958年起,李少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现代戏创作的工作之中,他积极参加演出和编导工作,塑造了《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柯山红日》中的杨帆等艺术角色,成功运用传统京剧表演技巧塑造现代英雄人物,使这些优秀之作发出了耀眼的光辉。“文化大革命”中,李少春惨遭迫害,于1975年逝世,年仅56岁。
本条记忆来自贡献者“南城老李1979”,该贡献者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