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二荤铺的味与情

上传时间:2018-11-22 09:55:27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二荤铺的味与情

1.jpg

二荤铺即使是制作最普通的炒饼,也不是现在随处可见的肉丝炒饼,放许多绿豆芽,浇点醋,一扒拉就填饱了肚子。那时的炒饼讲究“两面焦”,油汪汪,用肉丝炒,还加鸡蛋,两面全是金黄酥脆,外焦里嫩。炒饼端上来时,还免费赠送高汤甩果一碗。那高汤也不是开水酱油加豆苗,而是多放葱花炝锅。黄瓜片、紫菜、虾皮、香菜俱全,加上味精、香油,热腾腾香喷喷。

当年二荤铺伙计口头算账功夫熟练、快当,“熘肝尖儿,吃嫩;小碗氽黄瓜片儿,外带五个花卷,马前——""三吊六、两吊二、四吊七,一共十吊零五百。您哪——我候啦!”。这是一部特殊的、热烈的、没有乐章的协奏曲。老北京有名的二荤铺有西长安街的龙海轩、阜成门外路北的虾米居、西四牌楼南路东的龙泉居。朝阳门外"肉脯徐"的烂肉面脍炙人口,依借运河粮帮的口碑,声名直达江南。煤市街百景楼的软炸腰花、炸肝肠、扒肘条等菜都十分拿手,当年是十分著名的佳肴。因为生意好,百景楼改名为“龙海楼”。,想升格为饭庄子,与"八大春”争雄,可惜后来倒闭了。

2.jpg

二荤铺最流行的时期是在清末,当年独居北京的各省士子,自己不起火,这种自带菜的小馆,经济实惠,省时省力,成了士子们找饭辙的首选。后来,有不少二荤铺开在大学附近,如东城和城西的海淀。由于周围的胡同里住了不少名士学者,像东堂子胡同就有蔡元培、沈从文、吴阶平、林巧稚、丁西林,无量大人胡同有梅兰芳、黄华、乔冠华、章文晋、何伟、陈家康、袁仲贤、程潜,对面赵堂子胡同的朱启钤、梁小鸾等,他们自己或家人不时也来大快朵颐,这些名人雅士在二荤铺与贩夫走卒同居一堂。特别是二草铺提供的“炒来莱”,对于大学师生来说,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吃得舒舒服服。在西单附近的二荤铺还承担政府机关的伙食包饭,在《鲁迅日记》中,就有多处提到鲁迅在“和记"与"海天春"等二荤铺宴请朋友吃家常饭。

3.jpg

隆福寺一带,曾经有一家很受欢迎的隆盛饭铺,这家饭铺真正的名字没什么人叫,大家都管它叫"灶温”。掌柜温思洪善于经营,他的经营思路是薄利多销,只要顾客进店,就是一分钱的买卖也要做。这家店里,有一排大灶,是专门为客人准备的,来这里的客人自己可以带来现成的饭菜,拿到灶上热着吃。有的顾客带着干烙饼让厨房给做个烩饼,或是带来羊肉要求给做个葱炮肉,这些只收些加工费,隆盛饭铺的温掌柜都应。当然灶温也提供一些家常菜,其拿手绝活是做面条,据说这种面条叫一窝丝,今天已经见不到了,既然叫一窝丝,想必那面条是又细又筋道了,常有人从对面的白魁馆子里买一碗羊肉汤,然后拿到灶温来就面吃,因而吸引了顾客。如果要大吃大喝,还可以从酒店打来美酒,从附近的福全馆端来热菜。后来灶温也添了炒菜。饭后还会送上牙签、豆蔻、槟榔等,这在一般饭馆里是见不到的。有人为其编了个顺口溜:“隆福寺街说灶温,烂面白细卤汁醇;店堂以内刀杓响,食客都是一般人。”

在二荤铺这样的北京人开的小饭馆里,维持着社会里人与人的友好关系,仿佛大家都是老邻居、老哥们。北京人好侃,同在一桌就餐是朋友,什么社会奇闻、梨园掌故、商界行情,乃至政界内幕是无所不侃,语言风趣幽默。本地人、本地菜、本地买卖,炒完菜老板会出来和食客聊天,如果觉得哪个菜好吃,就请教老板,他也绝不保密。甚至还会像长辈一样教育你几句,让你一时间忘了是在饭馆吃饭。如此,吃饭就变成了串门儿,形成了老北京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如今北京人还持有丰俭自得的乐趣,商厦与小店同逛,烤鸭和麻小(麻辣小龙虾)并珍。只是文化人似乎不再亲近"草根”,二荤铺也一去不复返,难觅踪迹了。


作者:人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