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百岁高龄演绎百年前的民俗儿歌

上传时间:2018-09-26 16:01:47

生成地点:棉花胡同

贡献者: 陈伟

标签

地图展示

百岁高龄演绎百年前的民俗儿歌

四月的北京风和日丽,什刹海畔的柳荫街桃花绽放,垂柳依依。柳荫街不但是全国闻名的“军民共建文明街”,住过徐向前等多位开国老帅的“元帅街”,而且是北京地区著名的“长寿之乡”,几十年来,什刹海一带高龄和百岁老人层出不穷。十多年前,寿高110岁的郭景通老寿星曾打破北京市男性长寿记录,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柳荫街还住着一位上过广播电台,上过电视《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和《十说什刹海》节目,今年已106岁高龄的马竹英老奶奶。老人家慈祥和善,1.5米左右的身高,清瘦的身材,思维清晰,待人热情,除了耳背和腿脚不太灵活,吃饭,穿衣,上卫生间,至今生活自理,还能演唱100年前学会的儿歌。马奶奶生于1912年,祖籍河北省蠡县大团定村,出生后母亲说她命硬,把她寄养在姥姥家,在姥姥、舅妈和姨母的照料下长大。因家中女眷都善针线女红,耳濡目染中她就学会了缝纫技艺,到十几岁时,裁剪,缝纫,绣花,无所不会,经常被人请去做针线活,绣轿帘、门帘和嫁妆。

马奶奶的父亲是清朝的末代秀才,教了一辈子书,一心想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培养成才,由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从没想让唯一的女儿读书。教课时,三个儿子还没念会,聪慧过人的女儿在旁边就先学会了。马奶奶总是遗憾的说,我一辈子没上过学呀。但她却认识许多字,能看报。

马奶奶19岁结婚,20多岁时随丈夫来北京谋生。先后住过豆腐池胡同,北官房胡同和小新开胡同,几十年没离开过什刹海地区。她曾在街道鞋厂工作过,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事事当先,干起活来又快又好,在劳动竞赛中,创造了一天生产240双胶鞋鞋帮的记录,拔得头筹!

老人一辈子爱劳动,爱干净,热心肠。解放初期的什刹海地区河沟遍布,环境脏乱,马奶奶身体力行把门前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管片民警发现后把她发展为街道积极份子,协助政府管理街道工作,成为新中国等一批社区义工工作者。召集居民开会,传达上级指示,打扫环境卫生,“除四害”,处理家庭矛盾,解决邻里纠纷,事无巨细,繁杂琐碎。老人说,什么妇女生孩子,老人得病,婆媳不和,两口子打架,都来找我,一些妇女想不开要投海自尽被我拦下,我救了多少人命啊!马奶奶有8个孩子,自家有忙不完的家务,还要做些编网兜、叠纸页子的活计贴补家用,街道的工作一无工资,二无补贴,全是义务为居民服务,为政府分忧,她一干就是30多年。为表彰她的工作成绩和无私奉献,“退休”后,政府颁发给她一本“光荣证”。

那个年代生活都不宽裕,丈夫的工资只有40多元,孩子又多,马奶奶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在小院里养鸡,种菜,把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因为针线活好,家里老少的衣服鞋袜全是自己做,从不花钱买。许多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求她裁衣服、做衣服,家里的缝纫机就没停歇过,她没收过一毛钱。她还有个绝活,为人做衣服时不用尺子量,拿手上下比一比,做出来准合身。她给未见过面的儿媳做第一件衣服时,看完相片后就下剪,没想到儿媳穿着正合适。在眼力好时,她就为自己做好了寿衣,了却了心事。按风俗,寿衣不能用扣子(疙瘩袢),“扣子”寓意不好,对晚辈不利,以前都是钉飘带,奶奶改良用了粘扣;尖口小鞋上绣着精致淡雅的兰花,却无根无叶,奶奶说,鞋上不能绣根,要“把根留下”。

一生劳作的马奶奶90多岁时仍能做些剥葱、择菜、包饺子、洗衣服的简单家务,扎花绣朵不行了,但还能自己钉扣子,还养成了无冬历夏用冷水擦澡的习惯,因此身体一直很好,从不吃药,有个头痛脑热的,喝口热水就好了。有几次严重的骨折和烫伤,恢复的都很快,而且没留下疤痕。闲暇时看电视,听京剧,画图画,抄小人书,幸福知足,老有所乐。家中一套《三国演义》的小人书,她从头抄到尾,写满了43个作业本,字迹工整,不涂不改,没一个错字,令人啧啧称奇!

家庭和睦,儿女孝顺,生活规律,个性要强,是马奶奶的长寿秘诀。老人一家四代六口住在胡同平房,儿子常治生、儿媳杨小琴对老人关怀体贴,调着花样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陪老人聊天,哄老人高兴。奶奶每日早睡早起,不吃补品,不挑吃喝,有时连续几天都有鸡蛋,奶奶就会不满意,觉得自己不是“病号”,不用吃“病号饭”!轮椅、拐杖奶奶坚决不用,觉得自己能走,用不上这些。

老人记忆好,就爱讲过去的往事,她唱了一首100年前她父亲教她的《乌鸦反哺》歌:

乌鸦乌鸦对我叫,

乌鸦真正孝;

乌鸦老了不能飞,

对着小鸦啼;

小鸦找着打食归,

打食归来先喂母,

母亲从前喂过我。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一首简单的儿歌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所传诵的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来源: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