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华街京华印书局旧址
我打小儿就知道虎坊桥十字路口有一栋很特别的建筑,老人儿都俗称“船楼”,1990年代表学校去宣武区少年宫参加一个小学生美术比赛就在这个“船楼”附近。可以说这个具有欧式风格的楼是虎坊桥地标性的建筑,两广路拓宽改造,拆了那多房屋,唯独这个建筑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这座大楼如今挂着的牌子是中国书店,其前身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的强学会书局改组而来的官营印刷机构,于1884年组建。1905年被上海商务印书馆买下,改名为京华印书局。据史料记载,当时改名时,商务印书馆将官书局的机器和印刷设备全部作价,连出版而未出售的木版印刷书籍和木版以及书局对外承印的印刷业务也全部接下来,对外的名称,既不能沿用“官书局”,也不好用“商务”,于是双方协议,起了京华印书局这个名字。
该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地上四层,采用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18年破土动工,1920年竣工,历时两年、投资十万元的新楼落成。建筑造型处理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已很大程度地展示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四层新式大楼在当时北京是很少有的新式建筑。大楼的主要功能是印刷厂房,至今内部还保存有京城唯一一部木制导轨电梯。随后,京华印书局在平版印刷、凸版印刷方面增添了很多新的机器,除了印刷一般书刊外,还承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书刊,并且为故宫博物院承印画刊,业务范围还发展到天津、沈阳等地。它不但是北京的头等企业,还成了全国有名的实业,公私合营前,职工已达到400多人,京华印书局达到全盛时期。由于有众多文化名人的书籍付梓于此,因此素有“南有商务、北有京华”的美誉。
1950年,京华印书局的经理是宣芦先生。他是原来上海商务印书馆派到北京来经营京华印书局的代表,熟悉这家华北有名工厂的历史。京华印书局1954年5月公私合营,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属国家出版总署领导,名称仍叫京华印书局。
1962年,京华印书局同中华书局、北京排版厂、50年代出版社印刷厂合并,名称仍为京华印书局。“文革”期间改称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京华印书局名称起于1905年,止于1967年,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存名六十余年。“文革“结束后,“船楼”划归中国书店管理,1969年,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迁往翠微路。
京华印刷局最早为宣武文物保护单位,后晋升为北京市文保。以前除中国书店办公外,楼下底商基本被出租,开设有味多美、电信等多家商铺。最近一年商铺基本撤出,原有店面改为美术工作室或画廊等。大楼内的木质电梯位于出版社楼内,因周末无人上班,所以目前还未能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