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北京天桥踢毽子老艺人的传奇人生

上传时间:2018-08-21 14:23:31

生成地点:东城区

贡献者: 陈伟

标签

地图展示

北京天桥踢毽子老艺人的传奇人生


   六月初,在地安门中国书店,著名青年导演方喆举行了微电影《旗人》的首映式,电影的主角是年近八旬,久居后海南岸的旗籍老人谭恩余。老人讲述了满族人的性格,特点,习俗,满族人家的历史和往事,尤其讲述了他的三爷爷,名噪京城的“毽神”谭俊川的传奇故事。

   本文以纪念“翔翎泰斗”谭俊川逝世60周年而作,也为弘扬中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踢毽子,同时希望勾起你的一些童年的回忆。踢毽子、拔河、跳皮筋儿、荡秋千、抽陀螺、跳绳……民间体育强健中华儿女。

1_副本.jpg

   谭家祖先谭格士突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清初随顺治帝进京,做了高官,去世后葬在北苑(今奥林匹克公园一带),有很大一块家族墓地。谭俊川在这辈兄弟七人中行三,他的七弟就是谭恩余的爷爷。

   谭俊川(1874--1958)名英泉,曾任乾清宫大内侍卫,后被人顶替。从小爱踢毽,受到名家连永山的指点,刻苦习艺,技艺超群,人称“毽儿谭”,是一位有文化的江湖艺人,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根据史料和自己的体会、见解写成了华夏第一部毽谱《翔翎指南》,被后人尊称为“毽神”。谭俊川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几十年间闯荡江湖,一直活跃在艺坛,虽已去世六十年,但至今对翔翎界的影响不衰。

2_副本.jpg

   谭恩余老人说,他去天坛公园游玩,和一群踢毽爱好者聊天,一个四十多岁的年轻人夸海口说自己是“毽儿谭”的亲传,令他哑然失笑。

   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最早起源于汉代,到清代时达到鼎盛,既是健身又是娱乐活动,群众基础雄厚,各地名家辈出。在上世纪30年代的全运会中就有了踢毽比赛,动作有盘、磕、拐、绷、蹬、挑、里接、外落、双飞燕、倒踢紫金冠等许多花样和技巧。

3_副本.jpg


   北京有民谣曰:“杨柳活,抽陀螺;杨柳死,踢毽子。”民国年间,翔翎技艺还被谭俊川、宋少臣、宋慧玲等艺人搬上杂耍园子舞台。当年张艺谋拍摄的北京奥运宣传片中,就加入了北京六旬老太倒踢飞毽的绝技。

   谭俊川是北京翔翎技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毽艺矫健多姿,出神入化,脚下动作变化无穷,小动作细腻乖巧,大动作舒展大方,走南闯北,卖艺江湖,在北京、天津、济南、武汉、南京等地均享有盛名。

4_副本.jpg

   民国时期,后海南岸的鉴园(今杨尚昆故居)住着一位已脱离军界,做了寓公的奉系军阀万福麟,其子是谭俊川侄子(谭恩余老人的父亲)的学生,因与谭家相熟,就和谭俊川打赌,让谭站在画好的圈内,只要保证不出圈,并连踢毽子六千次不落地,就赏大洋三百块。谭俊川从容应对,只见毽随人舞,翔翎缠身,闪转腾挪,上下翻飞,精彩的表演看得人眼花缭乱,围观的人不禁连声叫好!计数的人头晕眼花,乱了阵脚,还没踢到一半,万福麟就心服口服,主动掏钱认输了。

   谭俊川傲骨一生,人品高洁,提携后人,广传毽艺,为人豪爽大度,重义轻财,经常救助穷苦人,俗话说,“卖艺的钱,当天完”,因此也没什么积蓄。

5_副本.jpg

   一日作艺时见两个面熟的人躲闪而过,匆匆离去。原来是当年挤占他宫中职位的甥舅二人,如今已沦落为讨饭的乞丐。他不计前嫌,不提旧事,还在饭馆请二人吃面。甥舅俩尴尬地吃完面,红着脸流泪拱手而别。

   谭俊川除了踢毽,还有一手舞飞叉的绝技,一把年纪仍能把飞叉舞得从容矫健,虎虎生风,与众不同,常年在什刹海和老天桥卖艺,人称“飞叉老将”,张次溪先生1951年所著的史料《天桥丛谈》中有详细记载。

6_副本.jpg

   1950年秋,为参加苏联10月革命胜利33周年庆典和为斯大林祝寿,周恩来总理专门召集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挑选出尖子组成了中华杂技团,77岁的弹腿名家胡德全(胡老道),76岁的飞叉老将谭俊川,62岁的硬气功艺人“千斤担”关玉和,以及“飞车”艺人金业勤,“空竹”艺人王葵英等光荣入选,出访苏联及东欧七国进行巡回演出,这些节目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展现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受到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7_副本.jpg

   苏联画家还专门为谭俊川绘制了手拄钢叉的画像。归国后,谭俊川等老艺人受到了国家高级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感慨说:“一颗明珠土里埋,不知何日放豪光。这回真是放了光,若不是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怎么会使艺人翻了身呢!”

   历经沧桑的老艺人谭俊川一直到晚年仍然功力不减。谭恩余老人回忆说,83岁时三爷爷仍能把腿扳过耳朵,轻松地做左右腿的朝天蹬,他让孙子们掐他的腿,腿上都是肌肉,谁也掐不动。

8_副本.jpg

   谭俊川一生未婚,晚年和侄子居住在腊库胡同,1958年84岁时在椅子上坐化而逝。当时的文化部长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悼念这位解放前没有社会地位和人格,解放后被新中国总理称为“国宝”的老艺人。


 来源:陈伟 原创

 转载自:北京民俗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