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关晓彤的爷爷,关学曾是琴书泰斗级人物

上传时间:2018-08-21 14:04:31

生成地点:东城区

贡献者: 陈伟

标签

地图展示

关晓彤的爷爷,关学曾是琴书泰斗级人物

    当红影视明星,“国民闺女”关晓彤,因演技出色,大方伶俐,受到观众的喜爱和热捧,这绝不是偶然的。因我的岳父是北京琴书门里的弟子,所以门里的事我略知一二。关晓彤的父亲关少曾是话剧和影视演员,爷爷是大名鼎鼎的“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关晓彤小的时候我曾经见过几次,圆圆的小脸儿,葡萄珠儿似的大眼睛,非常乖巧可爱。关少曾叔和婶子对她精心培养,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中,关晓彤妹妹不负众望,脱颖而出。

dcade7921a6494bf5e94877fb3fdc6a_副本.jpg

 

单琴大鼓里的那些人

    关学曾师爷演唱的北京琴书家喻户晓,当初就是在单琴大鼓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形成的。

6bf8eb415bdf7a06b4f13916edf7b1c_副本.jpg

    单琴大鼓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很陌生,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至今一些高龄的老曲迷们仍然难忘它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单琴大鼓的创始人翟青山先生(1903---1951),原名翟玉俊,艺名翟德林,通州马驹桥柴家务人,家境贫寒,自幼喜爱民间艺术,少年时即在村里习唱莲花落。1918年拜西河大鼓盲艺人刘玉昆和李德全为师,后又拜师木板大鼓老艺人田玉福,学唱大书。翟先生虽然文化不高,却是艺术界的一个奇才,一人独创了奉调大鼓和单琴大鼓两个曲种。1927年他和李德全共创了奉调大鼓(亦称京奉调或凤调,以家乡的凤河命名),曾风行一时,前些年京城曲艺界仍有人演唱;1933年又和弦师魏德祥创出单琴大鼓。


d3b067a7d1cdb44589900bfc0bca682_副本.jpg


单琴大鼓的由来

关于单琴大鼓的由来有两个说法。

    一说是单琴大鼓源于“五音大鼓”清朝同治年间(1821---1850)在京南大兴、马驹桥、安次一带流行“五音大鼓”,是当地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曲艺形式。“五音”涵指艺人演唱、鼓板、三弦、四胡、扬琴。1920年前后,因农村大灾年馑,为了活命糊口,农村艺人开始进城卖艺。有一次翟先生在电台演唱“五音大鼓”时,别的乐手没来,只有一架扬琴,谁想直播后观众却反响热烈,说不但曲调优美、明快,还听着更加清楚、真着,从此才有了“单琴大鼓”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从1933年起翟先生就和弦师魏德祥一起研究新曲种,吸取了乐亭大鼓、奉调大鼓、民间“落腔调”的优点,广学百家,博采众长,去掉了三弦等伴奏乐器,只留扬琴,在不断丰富和改进后,1934年在天津仁昌电台一经播出,即大获好评,新曲种被曲界所公认,从此风靡京津,翟青山先生也获得了“单琴大王”的称号。


0210933debba81b4a4ba8997a479b98_副本.jpg

    1935年百代公司为翟先生灌制了《蓝桥会》、《乔太学》、《刘二姐拴娃娃》、《三世姻缘》等六张唱片,使单琴大鼓在全国都有了广泛影响。除了短篇,翟先生还擅长说大书,《前后七国》、《回龙转》、《黄凤配》等都是拿手的段子,在京津两地奔波演出,最忙时他一人一天在电台包下三个钟点(每个钟点40分钟)演唱并代报广告。


441e09242fb7e66b6e109553f296587_副本.jpg


新曲种“北京琴书”

    因为“单琴大鼓”走红,当时出现了一大批的艺人,与翟青山同辈的有魏德祥、常德山、张瑞祥等,翟先生的弟子有石长岭、吴长宝、焦长海、沈长禄等十七人,其中吴长宝还是翟先生的表弟;常德山的弟子是关学曾。吴长宝不但是关学曾童年的玩伴,还是门里的师兄弟,二人一个演唱,一个伴奏,珠联璧合,从十六岁开始一直合作了近五十年,依托单琴大鼓,又共同创出了新曲种“北京琴书”。


  注:陈伟原创作品

  转载自:北京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