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储库营胡同四川会馆旧址

上传时间:2018-06-27 15:12:17

生成地点:储库营胡同四川会馆旧址

贡献者: 南城老李1979

标签

地图展示

储库营胡同四川会馆旧址


      位于储库营胡同15号太原会馆东侧的17号是四川会馆,规模不亚于太原会馆。北京的四川会馆最初位于四川营胡同,此地因明末川籍女将秦良玉进京勤王驻扎而得名,这个地名几百年来一直沿用。棉花上七条1号作为秦良玉屯兵处后来改建为四川会馆,是北京最老的会馆之一,也称四川老馆。这个院子我曾经去过吗,也在文章里介绍过。据说这个1号院还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的旧居。


      随着川籍来京人士逐渐增多,上七条的老馆已无法满足需求,后在储库营胡同出自购得房产,创建新馆,所以储库营胡同17号也被称为四川新馆。又因此馆位于老馆西边,也有人把这里称为四川西馆。


      四川会馆坐北朝南,分为东路和西路二组建筑群,北面紧靠上斜街番禺会馆。原入口位于会馆前方正中部位。大门三间,门两边原有八字影墙壁,门前保留有上马石二块,大门之内建有巨大的砖影壁一座。这种气派的大门,表明川籍人物在京的重要地位。只可惜原会馆大门被改建成房屋,院门在原大门东侧院墙上重开,失去了原有的气魄。


      目前四川新馆现存的建筑格局基本被打乱,前半部由于建筑大部分残毁或改造显得零乱,后半部分相对完整。东路的建筑布局较为散漫,大门东侧建有倒座房五间,影壁东侧建有南房六间,中间用墙壁开辟为二座三间房;中部拆除严重,只留下沿东围墙的东房五间,且已残破。以上建筑均为五檩硬山合瓦小式做法。东部的后部保存相对完整,沿北围墙建北房九间,其中正房三间,九檩勾连搭顶,前为悬山抱厦,东西耳房各三间,进深五檩;前面建东西配房各五间,配房之南又建有南房三间,均进深五檩;中间原来为穿堂,已毁。这种正房带抱厦,耳房三间,厢房五间,倒座带穿堂的高规格布局,在京师会馆中尚属罕见。


      西路的后半部是该会馆中保存最完好的部分,为一组较为讲究的四合院建筑。正房五间,七檩前出廊,下有高大的台基,体量相当的雄伟;南房五间,五檩加前廊,东西两侧配房各三间,均五檩前出廊。整组建筑尺度较大,工艺材料考究,在京城会馆中颇为突出。


       四川新馆一直沿用到1951年,后来逐渐成为了民居。据说50年代,四川会馆内还有魁星楼、大戏楼、影壁、鱼塘,院子里还有长廊和月亮门等,院门前的两棵洋槐树,在这两棵洋槐树旁,夏夜会有人扛着设备来院子里放电影,放电影最频繁的时候也不过每周一次,储库营胡同居民跟过节一样。


       四川新馆和太原会馆一样,也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川籍人士杨锐。另外国民党少将冷聘渔的后人至今还居住在院内。曾经伪装成资本家的中共地下党员闵步瀛和其妹住在会馆后院西边三大间房里,1949年后,闵步瀛进入公安系统,成为了公安战线的一个传奇人物,不过1977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隔离审查。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