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味道丨炖泥鳅
小时候可没少吃泥鳅。这种比鳝鱼短的鱼又粘又滑,水多时很不好逮,也不易看见,只有在水底或水岸、水中小岛的泥中才能看到。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回:一回是在春季。村中那条将大街分隔两旁的中心河道大部分已干涸了,我到街西去买东西,忽见在河底淤泥里钻出数条黑背黄腹的大泥鳅来。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它们捉起,用柳条儿穿上腮,带回家去。因为鱼太少,值不得炖,就晒干了喂猫了。
另一次是在夏日,家中忽有整水桶的泥鳅,还有不少缺头断腰的,要晒干了当“猫鱼儿”。
一问家里人才知道,是大伯及长工们挖水中土、造水田时得到的。只见伯母用开水烫死泥鳅,开膛去其腥脏,又倒些酒,放入姜片、葱花和花椒等,以去其腥味及土气,又能入味。
接着在火上坐锅,下底油,油热后,再下入大料(八角茴香)和蒜瓣儿,煸出味之后,放入入好了味的泥鳅,并下白酒和食盐、酱油之类,其中主要是多下葱段儿。
伯父说葱能杀菌去腥土之气,是好蔬菜。待鱼熟,料物的味儿也进入鱼中。吃起来,肉多,只一条脊刺,是下酒或就饭、就饽饽的好菜。
本条记忆来自公众号“北京脉搏”,该公众号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