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一人撑起一台戏,三弦余韵绕百年

上传时间:2018-08-16 18:12:07

生成地点:魁德社

贡献者: 北科方志实践团

标签

地图展示

方志技艺|一人撑起一台戏,三弦余韵绕百年

一个人的剧场

踽踽独行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于小章的坚守


夏日的午后,佝偻着身子,一手撑在桌上打盹儿,另一手轻摇折扇,听见门前有动静,猛地醒来,抖擞精神,“您想听什么?我给您说上一段儿!”

在北京延寿街胡同,曲艺艺人于小章早早开张等待着看官听众的到来。十平方米左右狭长逼仄的小屋——魁德社,是北京最小的曲艺园子,也是于小章老师一个人的剧场。


魁德社.jpg

魁德社


“我爷爷叫于德魁,是魁德社的创始人,当初的曲艺十老之一,人称‘于八爷’;我父亲叫于少章,有个名号叫‘单弦圣手’。我叫于小章,魁德社第三代传人。”老人本来闪烁着骄傲的话语里有了淡淡的伤感,“现在魁德社就剩我一个人了,这儿就我一个演员。”

环顾周边,仅能容纳下五六人的空间里,墙上贴满了富有年代感的照片和报纸,魁德社的辉煌恍若昨日。


报道.jpg

《北京青年报》的有关报道


刚好又有客人来访,老人笑呵呵地道:“给您说上一段?门票按咱曲艺行的老规矩,您随便赏,喜欢就多给点。”说着拿起快板站起身,拉开架势,开口就是一段快板。

老人的精神气十足,与刚刚打盹的龙钟之态判若两人,声若洪钟,一口纯正的京腔儿,一字一句一板一眼毫不含糊,过后又是一段数来宝。


封面.jpg

于小章老人


老人上了年岁,很明显到后来气力不济,呼吸略急,满面红光,额头上也渗出细密的汗珠,然而他不但没停下,反而越说越带劲,岁月可以在他额角雕琢下纹路,光阴可以催白满头华发,但那一刻,老人眼里闪烁着自信和骄傲的光芒,他仿佛依旧是三十年前天桥下赢得满堂彩的少年艺人!

语速转慢,表演终了,老人略微疲惫地坐下扇着扇子,眼里却蕴含着晶莹,“我年轻的时候也学过不少的快板书,可惜现在上了岁数,一口假牙根本说不了那么长了,有的记性不好还给忘了。”老人眼里满是遗憾,“幸好还能说上几个基本的段子,足够让外地游客知道咱老北京的玩意儿了。”


节目单.jpg

魁德社的“节目单”


看游人在拍摄老人收藏的旧照片旧报纸以及他吃饭的家伙——三把三弦、两套牛骨做成的哈拉巴和几副快板,老人叹了口气,眼睛望着小小屋子所悬大大的“魁德社”牌匾,充满了追忆,仿佛坐在这老屋,不经意便穿越回到了在天桥搭棚唱戏的旧时光。

于小章老师年近七旬,又常年被糖尿病所累,不得不时常斜靠在平常客人们坐的狭长床铺上,但只要客人来,他整个人似乎突然变了,变得生气勃勃,神采奕奕,立刻站起来精神抖擞地唱上两段,使人们忘记了他的年岁,也绝不会觉得他老了。

那时,人们便明白,一生只为一事来。他这一生,也许就是为了老北京曲艺而活,为魁德社的传承而活,他已经将全部精神寄托在他的艺术上,魁德社,就是他的生命。

老人.jpg

于小章老人与魁德社


老人还有一个愿望,他想收几个徒弟,“可是做学徒要从小孩儿做起,干这行几十年,人家能愿意吗?”老人平淡地叙述着,语气里却有着后继无人的沉重与无奈,透出隐隐的不安。

这间逼仄的小屋子里,老人孑然一身,在老北京曲艺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坚守着老北京戏曲艺术,坚守着对魁德社的传承。

一人撑起一台戏,三弦余韵绕百年。

或许若干年后,老北京延寿街胡同这十平方米左右一个人的剧场将不复存在,逐渐为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和华灯绽放的城市光芒所湮灭。所幸,依旧有人记得,胡同巷口,夕阳余晖,有一个步履蹒跚,踽踽独行的老人,坚守着老北京的曲艺文化,不改初心。




文案/慧心

图片/超儿 网络图

编辑/坛子

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