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外高粱桥
北京长河在历史上曾经用过很多名称,辽代的时候长河称之为高粱河或称高梁水,金代称高良河。发源于平地泉,是古代永定河水系中的一个小水系,大约在西汉以前是永定河出西山后的一条干道。大约在东汉以后,永定河河道南移,原来的河道即成为高梁河。
在西直门外大街北侧,北京北站西北后身儿有一条斜街,叫高粱桥斜街。今年1月17号我参观完大慧寺后,在大慧寺路坐车直接就到了高粱桥斜街,去寻访一座古桥,也就是高粱桥。
高梁桥又称高亮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高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 ,比广源闸晚了三年。元代皇帝忽必烈为了满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粮北运的需要,派都水监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诸水,汇流至止,转入护城河、积水潭,乃至通惠河。
关于高粱桥的民间故事,最普及的版本就是明初燕王和刘伯温选都址在北京,当时的北京是一片苦海。刘伯温便命掌管北京水源的龙王把水搬到别的地方,否则就修座哈达门把他压在底下。龙王无奈,只好照办。北京城建好后,龙王忌恨刘伯温,便偷着把城中水井的水抽干放在水袋里和龙母一起推着小车逃出了西直门。刘伯温知道后变了脸色,派大将高亮骑上快马,出西直门朝北追去。高亮赶上了龙王,向车上的水袋猛戳一枪。立刻山崩地裂的一声响,高亮调马便跑,快到城门时,高亮回首一瞧,见洪水滚滚,白浪滔天,一个浪头把他连人带马冲进了长河。之后,水势慢慢缓和下来,流入长河一直向东。高亮为北京城保住了水源,北京的人为了纪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起一座白色的小石桥,取名“高亮桥”。后音转为“高梁桥”。
曾经高粱桥是西直门外高粱桥斜街一条横跨长河的主要道路,来往车辆必经。随着高粱桥年久失修,加之为重点文物,所以在高粱桥西北侧另建一座新桥,老桥停用。现如今老桥虽然保护还算不错,但卫生搞的太差,桥面杂草丛生,垃圾也不少,文物保护的石碑自己也已经模糊,看来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这座桥有多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