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过年的无奈记忆——火车

上传时间:2018-11-19 11:29:39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过年的无奈记忆——火车

说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中国人提起农历年,几乎就是喜庆祥和、普天同庆的代名词,那么为何之于本人,却变成“每逢佳节倍无聊,每逢春节最无聊”呢?细思之下,只觉唯因过年诸般,个人都是不佳体验,积习日久,难有改观。既然事已至此,不妨拿出和大家分享一二,分条列述,也算小小回忆。当然诚心祝愿大家没有同感,愉快渡过春节。

按照记忆程度,先说火车。

1_副本.jpg

熟人或许奇怪,作为北京人,也没有负笈求学经历,居然对春运火车记忆颇深,难不成是新闻看太多?实则不然,个人其实经历过多次春运,虽然年龄幼小,但也因此留下了极深的记忆,事情还要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

我父母两家的老人都是年少从军,算是抗战时期的老革命,人随部队转,住地也就颇为多样。解放后进京,我的父母都生长在京城,到我算是第三代,不过外祖父由北京到山西,再到内蒙,晚年落脚石家庄,我的三位舅舅也都随行,唯有母亲参军早,日后重返京城。这种情况,是我参与春运的基础。

在我印象中,中学以后,因为学业渐趋落后,春节也很难安心休息。各种作业补习,倒是省了火车之苦。不过正如之前写文所述,小学时期,我也算当过生平不多的学霸,因此,隔年一次,分别在奶奶姥姥家过年,大概有模糊印象的,是五岁到十二岁,时间几乎正好跨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以我对于火车,对于春运的直接观感体验,就是那个时期。

个人意见,这十几年,国家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不管物质还是精神,这点在春运中,是有集中体现的。

2_副本.jpg

当年的火车,与其说是快捷,不如说因为没有私家车,是不得不坐的工具。彼时几乎都是今天所谓绿皮车,甚至我还见过一两次蒸汽机车车头,或许是货运,并不确定。同时火车出行,在当时各种不便:从时间说,北京到石家庄,距离大概300公里,要走将近六个小时,平均时速大概60公里。记得大学时某同学曾言:我们那摩托都比火车快,现在想想真是传神描述。

另外晚点延误,比比皆是,一方面自然是时速过低,难免偶发事件。另一方面,铁路及运力都极度不足,只能采取优先特快,其次快车,最后普快临客的让车政策(当时似乎还没有Z字头直达)。记得2009年,我最后一次乘坐绿皮车去大同,除了15块钱的超低票价,一路开着车窗的超低车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车旅伴的一句话:这种车从出发第一分钟就晚点,然后一路晚,至于到终点晚多少,那就谁都没法说。大学时听闻自北京至重庆,普快走了49小时的记录,就是让车政策直接后果,可见21世纪初,这问题还是没解决,与今天动车高铁,相隔也算是不啻天壤了。

3_副本.jpg

从车内陈设看,那就更没法提。据说铁路运输,欧美模式不同,欧洲注重舒适性、私密性,多包厢或包厢布局座位;而美国更为简略。我国基本就采取美式。当年卧铺是稀罕物,尤其短途,比如北京到山西,就算十个小时,也只开放硬座车箱。绿皮硬座,想来亲历者不在少数,也不需我多言。但坐着不舒服,属于基本共识,成年人如此,只有五六岁的孩童,就更不会喜欢了。

据闻绿皮车基本已经全面淘汰,我自己因为对火车的不适,之后很少出行。最近的几次,是2008年学院游学,从北京到济宁的硬座,泰安到南京的硬卧,以及2009年北京到大同的硬座。感觉陈设除了更旧,还真没多大变化,中卧头边发出恐怖嘶吼的电扇,随时让我担心扇叶飞出。饶是如此,车厢还有半数电扇动不了,且无法分别开关,八月夏夜,难以入眠,对比幼时印象,倒也有点追忆童年往事的沧桑感。

不过相比之下,虽然火车依旧,坐车的人却真变了很多。90年代,火车站和脏乱差,大致可以画等号。而火车有点像北京著名的小公共,能坐100人,挤不到150不罢休,但是99绝对不可能,唯一的差别是小公共还能保证有个座,不管坐在哪,火车,尤其春运,那真有点凭本事来。其实也不用多费笔墨,北京早晚高峰一号线地铁的几个换乘站,人流差可近之,再加上点无秩序,加上点大包小包的行李,就可以模仿当年的火车了。乘客更是五花八门,嘴里高门大嗓,大喊大叫,甚至骂骂咧咧,大打出手都不新鲜。如今无论如何,有基本公共文明。有时孩子哭大人叫,都会引来吐槽,对比之下,也是社会进步。当年真心是很少有人介意的。

对于车厢,有几个关键词绝对是我不可磨灭的记忆。编织袋、走不动、方便面。当年春运行李里,箱子少见,麻袋、编织袋,结捆打包,经常是先挤上去个人,再把行李和小孩从窗户递进去,然后底下的再往上挤。似乎客票也没啥评估,站票卖的惊天动地,如果说挤上去靠车门站到终点没法动,那还真不是新闻,所以当时最怕上厕所。于是乎往往父母要告诫,少吃东西少喝水,虽然那种环境我也真吃不进啥。不过这时就得说一个近乎神奇的存在:方便面。

方便面这东西,是日本人发明,但是在中国风靡程度,恐怕举世莫及。火车餐点,从昔到今,都是价高质次。德州扒鸡虽然也有,然而绝对不如方便面普及。让我至今奇怪,当时不管长途短途,哪怕只是北京到石家庄,似乎从上车十分钟后,拥挤的人潮里就会冒出方便面调料味,之后就像受到传染,短时间内,大半个车厢人手一碗,早先还没有碗面,大家自备饭盒。那年头车上的开水甚至不能保证温度,能泡成啥样,用今天的话,就看你欧气有多少了。如今地铁有些线路禁止饮食,其实我最想说的就是,如果那会在火车上闻过方便面,今天吃个肉夹馍啥的,真是太可以接受了。

孩童和成年人的一个重大区别,是适应能力差,当时老家儿习惯,又非要求除夕前聚齐,所以幼小心灵赶上春运冲击,直接结果是火车阴影到现在。大学毕业前,基本没有出门旅行过,直到飞机慢慢普及,才改变了状况。火车,可能是我过年最大的记忆了。


转自公众号迟来的随便聊聊


作者:人文北京